書名副標是「效法有錢人的理財術,學習富人的致富之道」,不過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有些難以下嚥,大概對定位在「小資族」的讀者而言,書中呈現的數據或概念雖有收穫,但結論還是屬於老生常談──「開源節流」,獲利並不會自動等於有錢或能致富, 如果沒有良好的紀律與規劃都是白搭。而且文中談到真正的有錢人擅長投資、理財在能增值的事物上(而非消費),如何投資理財這部分未有進一步說明(How?),大概考量講得太細,會變成市面上一般教你投資的理財書,這也並非作者做這研究的目的。
本書提及有錢人(1980~1996 年淨資產大於 100 萬的美國人)跟我們所想的不一樣,秀出他們食衣住行育樂的各方各面的習慣,來說明大多數有錢人奢華成性是媒體宣傳、誤導的,而且他們白手起家大過於繼承家業,進一步提出「二元思考:超優理財 vs. 超遜理財」來說明彼此間的差異。
超遜理財組賺錢,是為了花錢、消費、社會地位及形象;購買更多商品,拼湊社會認同/身分地位,這樣子追求高消費的結果 會讓生活起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成為一種負擔。超優理財組賺錢,是為了財富自由、經濟獨立:制定預算、控制支出,自律且持之以恆的模式維持富有 的狀態→財富自由、經濟獨立。
文中還提到「不要去買一間房貸額度,比家庭年度已實現總收入高出兩倍以上的房子」,在台灣大多數人領低薪、房價高居不下的狀況,根本太難了。
分析第一代後,再講到富二代接受「經濟資助照護」這部分,這環節有不少對家庭金錢觀的觀照。
我在閱讀這部分時,忍不住想起一個舊識,他出身在弱勢家庭,在成長歷程中接受不少外界的經濟資助,結果出社會卻成為月光族的案例。她曾經自述「對錢沒有感覺」,而且就學期間有補助,就過著消費成性的生活,這種來自社會的「經濟照護」是不是害了他?或者是他的家庭教育哪個環節失常了?(好像離題了)
作者用很多案例來說明,「金錢資助被拿來消費,會鈍化一個人的優勢和生產力」。而通常父母都會給予經濟生產弱勢的子女較多的經濟資助,反而形成「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的局面,因為弱者接受照護,會置身在一個零風險、零危機、零困難的環境中,要去培養 勇氣、自律是不可能的,有些人還因過度依賴而深受父母擺布,例如:食衣住行育樂,都父母出錢的時候,也象徵著父母擁有主權,其干涉子女生活的程度也會隨之增加。反之,多數會賺錢的子女,得不到上一代的經濟照護,卻是他們成功、有錢的原因。古語:「富不過三代」,平白無故拿上一代的資源,足以養廢一個人,大概就是說明這種情況的最好例證。
我在閱讀這部分時,忍不住想起一個舊識,他出身在弱勢家庭,在成長歷程中接受不少外界的經濟資助,結果出社會卻成為月光族的案例。她曾經自述「對錢沒有感覺」,而且就學期間有補助,就過著消費成性的生活,這種來自社會的「經濟照護」是不是害了他?或者是他的家庭教育哪個環節失常了?
作者用很多案例來說明,「金錢資助被拿來消費,會鈍化一個人的優勢和生產力」。而通常父母都會給予經濟生產弱勢的子女較多的經濟資助,反而形成「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的局面,因為弱者接受照護,會置身在一個零風險、零危機、零困難的環境中,要去培養
第八章篇名是「慎選職業,輕鬆做有錢人」,個人乍看覺得黑人問號,不過倒是有提到每每理財規劃的首要重點──如何提高自身收入來源,若產業結構及薪資太低的狀況,還是很難有多餘的資金規劃,邁向有錢人這條路自然是困難重重,例如月領三萬,無論如何節流都有其上限。再說,為了省下小錢,說不定還搞得自己身心營養失調,得不償失。
所以有錢人的子女往往都會成為具備專業技能的菁英階級,如醫生、會計師......;而自行創業或者接手家業,都可能會因產業過時或風險過大,而被時代淘汰,還不如擁有這些專業知識帶著走。想想台灣有很多中小企業都猶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其子女在其父蔭下苟延殘喘更是屢見不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