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書名是《Where you go is not who you’ll be》,台灣翻譯成《不讀名校,人生更好:求學態度、選擇專業,對孩子的未來人生真正重要的事》,雖然有副標補充解釋,但書名導向是主動否定A且定義這樣「更好」,跟本書真正要闡述的「不一定會比較好」的概念,還是有些許落差。(不過想想台灣低迷的書市,大概是為了賣書噱頭而不得不如此。)
本書描述了美國家長們如何把孩子送進名校,並探討這一窩蜂腦熱的追求過程,其背後的社會觀察,乍看文中羅列許多「沒選擇名校」的成功人士案例,彷彿打算為沉迷名校的人們驅魔除魅一番,也重新檢視、定義何謂「成功」、「念大學」,不過思及這本書的受眾客群──「考不上名校得另做選擇」的孩子及家長──其性質比較像是為這個族群訂製的安慰劑。
懷有名校迷思的人們,對「成功」、「美好人生」預設了一套完美公式,把名校作為邁向成功、美好人生的重要指標,所以他們汲汲營營、灌注所有心力,讓下一代投入這場「長征」,學齡前就提供「菁英培訓」套餐,更可怕的是,不少人還都認為自己「應該」這樣子做,甘願把自家孩子擺到這「不公平」體制下競爭──名校錄取的名額稀少且有淺規則,能否錄取跟當事人是否具天分和潛力無關──結果,孩子被拒,目的(purpose)頓失,讓這些孩子遭受到打擊。
不過,作者對於這種被名校拒絕的失敗、重擊還是給予正面的評論,如此一來,人們得以停下腳步,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要的是什麼,而非從眾。何況在多元且複雜的社會之中,僅以單一公式定義「成功」或「美好人生」,這多少反映人們面對多變社會的焦慮、無所適從。然而,更實際的考量是,名校的錄取率低(哈佛只有4%多),換言之,被拒於名校門外的砲灰數肯定佔極高比例,本書的受眾正是這群頓失皈依的人,並為其提供另一帖人生處方簽,作者自然會比較正面看待這種「必然」的失敗吧。
書中提到,為了擠進美國名校,家長聘請升學專家顧問,教導孩子如何包裝申請文件,而過度包裝的結果就是難辨真假,再加上有錢、有特權者容易取得名校入場券,換言之,進入名校篩選制度失準,無法檢驗誰是「真貨」之餘,還讓名校變成一個有錢有勢者+菁英複製品(假貨)的聚集地。充斥著「假貨」的名校,產生漏斗效應,持續複製長得差不多的菁英出來,作者描述這些菁英複製品的特性是: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欠缺想像力、汲汲於名利、不敢挑戰權威(如乖順的綿羊)、活在自己的舒適圈。
個人認為,名校裡的「菁英」難以去驗證其真假,但自上頭論述,可看見名校中確實存在牢不可破的「階級」,如:哈佛會給有權有勢者的子女開後門,再加上學費高得嚇人(據說一年要三百萬台幣),沒有家庭經濟實力、雄厚背景支撐的人,真的很難在帶著淺規則的競爭裡面脫穎而出,甚至也沒有能力去負擔高額的學費。因此作者提供另一帖處方簽:只要你很努力,即使不是讀一流名校,掌握好二流學校的資源,你依然可以有不錯發展。
個人認為,名校裡的「菁英」難以去驗證其真假,但自上頭論述,可看見名校中確實存在牢不可破的「階級」,如:哈佛會給有權有勢者的子女開後門,再加上學費高得嚇人(據說一年要三百萬台幣),沒有家庭經濟實力、雄厚背景支撐的人,真的很難在帶著淺規則的競爭裡面脫穎而出,甚至也沒有能力去負擔高額的學費。因此作者提供另一帖處方簽:只要你很努力,即使不是讀一流名校,掌握好二流學校的資源,你依然可以有不錯發展。
再說,大學作為多元社會的縮影,我們應與更多不同的人相處,「跳脫同溫層,學習面對不一樣的社會族群」,進而去思考何謂「社會公平、化解分歧」。因此教育的本質及初衷,是幫助你思考、認識自己,而非功利性地去幫你的人生加分。(看見這一段,就想到《駭客任務》中,當尼歐問祭司「他的使命為何」,祭司指向尼歐身後的門楣──「認識自己」,「選擇」在本片是不斷被討論的主題。最終決戰,面對大魔王史密斯的質問,尼歐的回答也是「這是我的選擇」。)
當我們過於執著名校,會忽略很多可能,「努力的定義被扭曲了,一切付出都含有功利性,變成呆版的計畫或步驟」,但人生又無法簡單地以公式衡量,唯有跳出框限,才能打開視野,看見更多可能性,重新認識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作者並沒有反對人們去申請名校(反正大家有機會都可以申請看看,但沒那個財力的話,還是謹慎考慮一下,以免負債壓垮人生),但對於九成未被名校篩選中的人,書中提供其他層次的視野、挖掘自我價值的思考,「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作者並沒有反對人們去申請名校(反正大家有機會都可以申請看看,但沒那個財力的話,還是謹慎考慮一下,以免負債壓垮人生),但對於九成未被名校篩選中的人,書中提供其他層次的視野、挖掘自我價值的思考,「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