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文學世界--如何研究英國文學》這本書的性質個人覺得滿適合初步寫文學批評、以西方文學作為論文研究對象的工具書,裡頭有詩和小說的範例(個人較偏重小說部分)。有些方法也可應用在閱讀,雖然分析文學會影響閱讀享受的過程,但知道一些研究法門對於自己在看原文或看論文還是有些幫助。本書還有教導論文寫作,不過個人就針對有興趣的部分作個簡要摘錄。
文學涵蓋的範圍很廣,但當閱讀經驗到達某個程度,會發現文學在談的不外乎就是:生命與生活,可是研究者通常會把步驟弄得相當艱澀。第一章就是告訴你如何找主題,對一個主題聚焦,就會發現脈絡而進一步找到你要研究的對象是什麼。
在此,主題並非故事情節的總結,大多跟我們生活密切相關,比方愛、自由、絕望等。而要如何找出研究對象,這本書提出一個滿有趣的、大概也是本書的精華跟基本功--找危機。危機就是突發事件出現的地方,通常挑到危機點就可以讓你對作品理解更多,對於危機的回應,也透露作者的想法和訊息。裡面提出一個例子,主角愛妻卻也猜疑她,但大抵上還能維持在一個平穩的狀態,直到主角出遠門,這危機點引爆他對妻子的質疑,把這個平衡徹底破壞。通常危機處就是揭漏主題的地方。
研究第一步就是找主題和危機:主題就是你看完這作品你下的簡單結論(文章談愛?戰爭?復仇?)也許當下覺得膚淺,卻是誘發想法的開端,接著就是選擇危機處分析;第二步就是當你挑選出危機出現的段落之後,仔細分析,這是找出你論點的證據。最後就是將分析結果推論到整篇文章,除了發現更多的證實,一方面也看見你所選的主題在文章中的脈絡起伏是什麼樣子。
第二章是分析人物,但這並非偏重在教你如何創作人物的性格、相貌等設置(並非是創作者面向),而是從人物性格、言行擺設如何呼應主題(研究面向)。
不外乎是找出主題(人物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找出危機(人遭遇事件產生變化),將分析推導入整篇文章。本書提到滿有趣的觀察法:「找出人物想法跟言行矛盾之處」--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人自相矛盾,也就可以推導出主題。
作品的結構:結構就是人物、場景、事件組織完整的故事。研究結構盡量跟細節保持距離,在此處一樣運用危機處來觀察切入,但此危機處是找出作品中「最重大的危機」--通常會把作品帶向結尾。
以戲劇為例,大概看頭、中(衝突)、尾;然後分析各段落人物的衝突和特點、衝突導致的結果,比方:奧德賽開頭是權力和成功;衝突是他的猜忌心引發殺妻;結局得知真相而消除猜忌只剩愛。最後將你的分析、推論引導入整篇文章--在此步驟找出時間和地點相當重要。
風格與比喻(偏詩);簡言之,就是分析作者所用的文字跟標點符號,文字跟詞性、性質有關,比方說他用大量疼痛恐懼有關的形容,那就可進行分類分析;標點符號用多或用少的地方也是可留意之處。比喻就是觀察影像比喻,在戲劇上很多在影像比喻中去看見人物的轉化,不只是人物的想法也是作者的想法。
關於語言風格中的聲音和性質,個人認為在西方的用字遣詞比較能明確感受到,像羅莉塔原文一開始杭伯特在描述這三個字,對他來說有非凡之意義。中文反而在古文中比較能體現聲音延伸出來的意義,比方以去聲押韻有較為激昂的情緒,平聲則較為和緩,普通話比較感受不到,方言裡頭較保有此性質。
「諷刺」之定義:指有兩種以上的意義且他們都是對的,而這些不同意義之間有一定的關係。透過諷刺效果暗示讀者,世界上很多事實相矛盾是因站在不同立場,他們可以都具有道理。諷刺並非挖苦,在挖苦對方(倒反)時只有一個意思是本義,當然也非模棱兩可。
研究諷刺可以從最簡單的專注在「字」,進一步從一個句子來處理諷刺,比方傲慢與偏見開頭第一句話,看起來有點可笑,但讀完小說後會發現這觀點是對的!換言之讀者一開始的嘲弄想法在最後由作者產生顛覆,而產生一種領悟,新領悟跟最初想法是矛盾的。
諷刺還可從意外事件或秘密來看待,以艾瑪為例,書中男女主角表面上沒有關係,最後卻接露他們是一對戀人且已經訂婚(揭露真相),因而使得讀者在重新回頭看這舊事件--兩個版本的事實一直都在,這就是作者和讀者「知識差距」造成的效果,又可稱之為戲劇性諷刺。
結論:你的評論跟專家都是有價值的。文學與個人的閱讀有著緊密的關係,文學是個人的閱讀心得,你注意何事、哪個問題,也就反應你是什麼樣的人。如果你對咆嘯山莊的愛情部分不感興趣,你會注意到其他層面。同樣的內文,有些專家會以佛羅伊德理論(性)分析,有些則以社會經濟面來看,端看你留意何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