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翻出之前看《首腦論》的摘錄,以前看書有個習慣,會順手抄錄下很有感覺的句子──現在也還有,只是轉換成心得敘述片段,但沒落實如過去那樣積極。這本《首腦論》大概是抄寫最盡責的一次,一張A4雙面全滿,約一千五百字。
我對政治沒那麼熱衷,但是對於權力那曖昧的滑動和交錯,蘊藏著某種能量的暴力和激情而有幾分著迷──「激情燃燒的歲月」,這話就顯現出權力運作下的微妙氛圍。
這般著迷心態轉移至小說、閱讀,權力的延伸、鬥爭是一個暗裏世界。國慶日時應景談論到辛亥革命,表面上是個揭竿起義事件,可是文獻顯示當時權力鬥爭是在桌上談判,而辛亥革命是武力外顯行為,絕大多數人只能看見這事件的表面,卻無法看見暗裏世界之流動。權力是可以在同個時空切割出一個區塊。
也許在現今社會,權力的暴力不如過去封閉時代那般張顯,權力已巧妙轉型,不純粹在政治方面。在這個看似開放、民主的社會,造神運動並不輸以往。這種看起來理智卻不理智的激情,證實人與權力並存。
◎在有些情況下,首腦職位成了首腦本人的牢籠。首腦儘管大權在握,他的行為受到動機支配,但首腦不可能超越歷史條件和現實環境的限制去「創造」歷史。
當大權在握的首腦不了解權力行使應有的限度時,他行使權力的結果必將導致失敗。
◎「意志──行動」之三種模式:
(1)甲命令,乙按甲的意志行動。
(2)甲乙共商。
(3)甲乙意見不同,各按意志而衝突。
(1)是「命令服從關係」。
(2)是協商合作關係。
(3)衝突關係,權力只存於(1)中,「衝突關係」本身並非權力關係,在發生衝突時,(a)甲服乙→權力服從關係。(b)甲乙妥協→協商合作。(c)一方用暴力消滅對方。(d)甲乙分離,互不相干。
◎權力是這樣一種能力,「一個國家擁有了這種能力能使另一個國家做符合它所希望的事情,以及防止另一個國家做不符合它所希望的事情。」
◎掌權人物重要的是在於他們佔據如此關鍵的地位,作為不作為倒不十分重要。
◎權力歸根於群體成員自願或不自願的服從。
◎決定首腦權力大小的兩個因素:新上任首腦的權力大小取決於(1)各權官員所形成的「最高掌權層」中服從他的人數。(2)「最高掌權層」服從他的官員的服從程度。
對首腦來說,他注重的是行動本身,即因自己的行使權力所造成的影響即後果。
◎權力三特性:
一、相對性(存於人vs.人相互關係)。
二、單向性(不完全平等)。
三、有後果性。
一個人想獲得現實世界中實際的權力,必須掌握、控制那些對另一個人認為有價值的種種事物。
◎權力類型分類:
一、強制性權力:利用物理或暴力使受影響者認為,影響者有能力懲罰他,使他痛苦不能滿足某種需求。
二、獎酬性權力:依靠物質資源作獎懲。
三、象徵性權力:利用象徵性的資源作獎懲,受影響者思想、概念的灌輸強化(心理、認知)。
◎權威具有延展性。
◎堅強意志四要素:自覺性、果斷、自制力、頑強性,支配和節制自己感情和情緒的能力。
◎談欺騙和隱瞞問題:「你能在所有的時候欺瞞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時候欺瞞所有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時候欺瞞所有的人。」
◎捉迷藏遊戲:無規則王位更迭。
屈於二級權力圈範圍內的掌權者通常表現出四類政治傾向或行為趨向模式:
一類:明確宣布要擁有最高權力。
二類:不明確宣布,但暗中積極籌劃。
三類:明確宣布自己服從某一權力中心。
四類:不準備取得最高權力,準備隨時服從王位爭奪中的勝利者。
這時,一類中的各個掌權者,用各種方式搜集、了解、分析二級權力內其它掌權者的政治態度,力圖聯合二類和四類中的掌權者,與此同時,二類掌權者也在暗中謀劃、形成「捉迷藏」般的爭奪王位的遊戲。
一類和二類掌權者擴大自己力量的途徑有:
1.直接憑藉武力消滅競爭者;
2.武力威脅;
3.製造奪取王位的輿論;
4.採用離間、拉攏的手段。
◎決定王位繼承的四因素:
1.血統或與首腦的私人關係;
2.實力;
3.情報,特別是對「二級權力圈」內掌權者政治態度的了解;
4.機會。
◎威嚴與崇拜
1.高於他人的自我認識,「沒有什麼東西像軟弱無能那樣危險,不管軟弱屬於何種性質。要指揮別人,就必須高於別人。……」
2.與下屬保持距離:戴高樂:「沒有神祕感就無威望可言,因為對一個人太熟悉就不能產生尊敬。一切宗教都有神龕,而任何人在他貼身的僕人眼中都布是一個英雄。因此,無論是運籌規劃,還是舉止和處事,都要寒有別人揣摩不到的東西,使他們感到迷惑、激動並引起他們的好奇和注意。」
3.崇拜增加了「權力懸殊」。
◎在對立的雙方面前搞平衡,存在著失控的嚴重危險。如果首腦一方面要注意妥協、和解,另一方面逐漸擴大自己的權力,最後依靠一方力量消滅另一方,而同時控制住這一方,就可達到權力鞏固;反之,無足夠實力→「傀儡式」首領。
◎「微笑者」可能是「敵人」,而今天的「死敵」卻可能是明天的「盟友」,反之亦然。
◎一個君主不能希望人民愛他,而應當使人們對他感到恐懼,卻避免為人民所恨。
◎戴高樂《劍刃》:
「隱蔽地準備,還有在欺騙的厚面紗的遮掩下進行。」
「必須狡詐地使人們相信你在你並不在的地方,相信你要你並不要的東西。」
「故意迷或你想要利用的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