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島》│沉於哥德式氛圍的孤島





  昔日觀影之後,我確確實實地被影像中所散發出的冷鬱氛圍所吸引,進而閱讀了小說。若從懸疑推理而言,它並非多麼讓人驚呼絕倫,那不過是作者巧置安排來折磨讀者的障眼法──讓所有人都跟著泰迪的敘事觀點並相信他所說的每一句,「兩位聯邦執法官登陸『隔離島』,追查一名失蹤女囚的下落」,主線乍看下是如此,但隨著劇情發展又衍生出非法實驗的陰謀論,作者還明目張膽讓泰迪在洞穴中跟女醫師探討所謂正常跟異常的區別(戲耍大家了吧)。


  實際上,閱讀《隔離島》讓人享受的地方,在於書中營造出宛若哥德小說中那股孤絕、陰暗、沉鬱的氛圍,如孤立的小島、颶風過境、峭壁斷崖等元素揉雜其中,即使沒有搖搖欲墜的廢墟城堡,但二戰時期留存的建築身上依舊帶著潮濕且荒僻的氣息,(想像具體)實不乏冷僻且恐怖的氣氛,再加上囚禁在孤島中的人乃罪刑重大的精神患者,從環境至人都籠罩著癲狂與神秘,更添封閉且荒涼之感,在這般情境之下搬演出極端感情也變得迷人了──泰迪的偏執以及無時無刻想念妻子德蘿瑞絲種種,致使他產生自毀或暴力,甚至深陷到無可自拔的地步。同樣是地獄,相對於為了小蘿而將地獄視為燃燒得如此輝煌的杭伯特,泰迪的地獄則是形成迴圈且永無逃脫的LOOP式,若他無法割捨掉摯愛,正視這一切,將因悲傷的耽溺而讓身心永遠留滯於這座孤島上,此正與孤島被海水包圍的具體意象相呼應。我想,要接受如此悲痛的現實,就像要一個人游過這麼大片的海水而承受近乎溺斃的痛楚。
  
  隔離島的孤絕引領讀者進入泰迪的世界,讓我不由得想克里斯多幅諾蘭所拍攝的電影,大多主角都擁有異常執著,《隔離島》也散發著如此氛圍,愈是執著愈是不幸,可是當事人往往不知,或者出於迴避而刻意忽略了真相(現實),畢竟否定要比接受容易得多了。每個人心中都有那麼一座孤島,只是有人身上還具有回擺的能力,而有些人則喪失了這能力。

  可惜未能在第一次享有較多感受之下抒發心得,當第二次再來時,書中深層潛伏的悲傷和執著早已淡出,惟一沒變的是這座孤島上所營造的哥德式氛圍,此次閱讀經驗使我從泰迪的視角轉換成「恰克」的角色──一個看了攻略且熟知遊戲規則的人;我還是能扮演讀者的角色,但要投入其中卻已經不容易了。不再受折磨,是我的幸與不幸。



留言